从海口市区一路向西,缓缓驶入粤海铁路港口区域,占地675亩、号称亚洲最大单体免税城的海口国际免税城主体框架已经封顶,海口新海港客运枢纽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
在新海港客运站临时办公区域,绕过旅客疏散通道,在一片建筑工地的背后,一排蓝色整齐的集装箱映入眼帘,上面的警徽和“缉私”两个大字格外醒目——海口海关缉私局驻点新海港码头的直属缉私科到了。
五个箱子一个“家”
由于新海港码头建设需要,缉私科搬迁至临时办公区域。为了守好一线打私前沿阵地,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客运大厅外空地上的这五间集装箱成了缉私科的办公场所。
在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脑、办公桌、打印机、扫描仪等一应俱全,警务装备摆放有序,就连两张高低床下面的空间,也被用来存放案卷封皮、桶装饮水、涉案货物收纳箱等物资。
黄子望是缉私科科长,他从警20余年,是一位屡立战功的老侦查员。2021年初海口海关缉私局党组作出将原现场业务处缉私科办公场所前移至新海港码头的决定时,经过慎重考虑上级领导决定让这员老将挑起重担。
就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五个集装箱装下了八位民警和八位辅警办公、生活的全部家当。由于场所有限,如果多人同时到办公室谈工作,除地下能摆放一张凳子外,其他人就只能坐在床上。“坐在床上谈工作”成了缉私科特有的开会模式。
小小的集装箱限制了物质生活,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缉私科里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32岁。谁有什么意见就当面提,谁有什么困难就搭把手。
空调口罩两件宝
地处北纬19度的海口,夏日户外温度经常高达40余度。集装箱由于外包铁皮、墙壁薄,在太阳炙烤和地面反射的作用下,箱内宛如桑拿房。最怕遇上停电,如果空调不工作,只要四分钟室内温度和室外就一样了。
新海港码头作为海南出入岛车辆、旅客的重要通道,叠加离岛免税购物的政策效应,2021年进出岛旅客901万人,进出岛车辆303万辆。
面对如此密集的人流车流,口罩是民辅警每天上班的必备防护。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身处新海港码头的缉私科理所当然成为重点防疫人员。
去年6月份的一个上午,科室民警王嗣斯到客运大厅进行现场排查,协同辅警郑建华到提货点筛查购物数据进行情报研判。当郑建华带着数据返回科室办公室的时候,就接到新海港码头疫情管控的通知,这时候王嗣斯已经被控制在客运大厅内。原来,客运大厅里有一位旅客高烧40度,而且伴有呕吐、昏迷症状的旅客。紧急关头,缉私科全体人员积极配合防控指令,采取全员核酸、就地隔离、带好口罩、保持距离的措施,在等待了48小时后接到了码头解除警戒的通知。所幸,那位旅客只是突发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烧。
扎根在最需要的地方
缉私警务前移,就是把直属缉私科扎在最需要的地方。
自2021年1月23日派驻新海港以来,缉私科克服警力少、任务重、办公条件艰苦的重重困难,立足新海港反走私前沿阵地,通过刑事打击、现场查缉、行政处罚及震慑式警务等多种方式,始终践行防范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违法行为的初心使命。截至目前,共侦办刑事案件9宗,案值2486万元,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3人,移送起诉案件6宗11人;行政立案172宗,查获行政违法当事人187人,案值340万元。
越是最基层的地方,越能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开拓创新和解决问题。缉私科在海口关区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中做到了“三个率先”,即率先在海南省高校开展预防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普法宣传,率先在监管现场实施震慑式警务,率先指导协助海关关员办理离岛免税代购快办行政案件。
在工作中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注重总结。截至目前,共开震慑式警务执法活动50余场,劝阻涉嫌代购人员420人次,办理退货货值共计527.58万元;先后派员到各高校、企业、社区开展预防离岛免税“套代购”反走私普法宣传共计11余场,参加人数共计14748人,发放宣传册11500册,起到了教育诫勉、预防提醒的良好效果。
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开展,集装箱里的民辅警们奔波忙碌。对于这群国门卫士来说,当前的意义就是守好新海港码头反走私一线。“未来,伴随着更多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落地生根,我们的使命将更加光荣与艰巨。”缉私科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记者:曹文轩 通讯员 陈佳玮
编辑:王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