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建功自贸港】郭玉光:用青春守护碧海与乡愁

来源:陵河党旗红     2025-07-10












人才简介:郭玉光,男,中共党员,海南疍家渔排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及陵水县疍家渔排协会会长,“乡荟陵河”中级人才。

图片


图片


在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的疍家港湾,有一位青年党员,他放弃城市霓虹,回到家乡,以初心为舵、以担当为帆,在碧海蓝天下书写了一曲“建设家乡、反哺桑梓”的青春赞歌。他就是郭玉光——从渔排创业者到乡村振兴带头人,从海洋生态守护者到公益事业践行者,15年光阴里,他将个人理想深深融入家乡发展,让疍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城市到渔排,让老港湾飘起新菜香
图片


1990年,郭玉光出生在疍家港湾的渔排上,咸腥的海风与祖辈的渔歌是他童年最深的印记。大学毕业后,当同学们纷纷涌向北上广深时,他望着家乡熟悉的海岸线,毅然打包行囊回到了渔排。“这里养了我,我也该守着它。”这句朴实的话,成了他扎根故土的初心。

最初的日子,他从端盘子、杀鱼这些基础活做起,在琐碎中敏锐捕捉到渔排餐饮的痛点:服务零散、菜品陈旧、吸引力不足。征得父亲同意后,他带着一股“闯劲”开始改革:严控食材新鲜度,把刚打捞的海鲜打造成餐桌上的“鲜”招牌;钻研疍家老菜谱,将气鼓鱼粥的绵密与清爽融入现代口味,创新出椰香鱿鱼等网红菜,让老味道有了新表达。作为疍家气鼓鱼粥传承人,郭玉光深知文化是家乡最深的根。他把疍家宴打造成“活态传承”的载体:宴席上,气鼓鱼粥的熬制技艺、渔歌对唱的韵律、船板画的质朴,都成了游客触摸疍家文化的窗口。

在他的打磨下,碧波渔排餐厅凭借“鲜、特、暖”的口碑,跃入大众点评陵水必吃榜前十。曾经冷清的渔排重新热闹起来,游客踩着木栈道而来,在摇晃的渔排上尝海鲜、听渔歌,老港湾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烟火气。

从餐饮到文旅,带渔民蹚出转型路
图片


2021年,随着海域生态修复工作推进,不少渔民面临“退渔转产”的难题。看着乡亲们迷茫的眼神,郭玉光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能让渔民没了生计,更不能让疍家文化断了根。”

于是他牵头成立陵水海上疍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文旅公司,承包渔民废弃的旧渔排,改造成“漂浮的民宿”。木楼依海而建,渔网、贝壳装饰着墙面,推窗见海,卧床听浪,每一间房都藏着疍家人“以海为家”的故事。这不仅是特色住宿,更是疍家文化的“活展厅”。

更珍贵的是,180多个岗位让渔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曾经的渔嫂成了民宿服务员,老船长变身讲解员,大家捧着“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最好的乡村振兴,是让乡亲们守着家,也能把日子过红火。”郭玉光的话里,藏着对家乡最实在的期许。

从守护到担当,用行动温暖港湾
图片


“挣钱不能亏了大海”。郭玉光始终把生态保护刻在心上。2021年,他牵头成立疍家海上环保志愿服务队,推动陵水县疍家渔排协会定下每月、节假日必做环保的铁规矩。于是,每个月初或春节、国庆,总能看到他带着队员乘上小船,弯腰打捞海面垃圾;走村串户宣传“禁塑”,给孩子们讲珊瑚保护知识。无论是顶着烈日捞垃圾,还是在环保宣传中嗓子喊哑,他始终冲在最前。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渔民加入护海队伍,“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海洋”成了疍家人的新习惯。

此外,2021年至今,他带着协会成员走村串户,给老人送去米油,累计发放慰问金9.6万元;为困难学子发起10余次捐款,筹集10余万元助学金,让15名孩子圆了求学梦。

他总说自己做的是“小事”,可这些小事汇聚起来,却成了照亮港湾的光。老人的笑脸、孩子的课本,都是他用初心写下的答卷。

如今,35岁的郭玉光站在自己改造的渔排民宿前,望着穿梭的游客、忙碌的乡亲、清澈的海水,眼里满是踏实。从返乡青年到振兴带头人,他用行动证明,青春的舞台从不在远方,把根扎在故土,把心交给乡亲,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种出梦想的花。

编辑:冯芝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