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海南黎族神话传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宇宙观、人类起源、民族始祖、爱情观念等方面的共识,还揭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根基和共同记忆。我们以谷苞先生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为出发点,将黎族神话传说置于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通过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挖掘黎族与汉族、苗族神话传说中的共同性和相似性,为新时代开展神话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增进共同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最早由谷苞先生提出,他在系列论文中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既展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又普遍存在着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即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并对中华民族进行长时段的形塑,包括语言文字、经济生活、音乐舞蹈、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节日等方面,涵盖了共同文化、语言、生活空间、经济利益的共同性,是“多元”向“一体”的统一。
谷苞先生强调神话是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载体,指出盘古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伏羲女娲等各民族广泛流行的神话中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基因。进而他还阐述了远古神话所反映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及中国各民族远古祖先的认同问题,强调这些共同的神话传说表明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着亲密关系,且这些神话在基本内容相同的同时,具体情节又各具特点。近年来,这些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响应,部分学者对神话、传说等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各民族的史诗、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如三大史诗《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南方各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体现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忆”,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史诗在精神品质方面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畲族的盘瓠神话叙述折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脉络和逻辑,畲族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性,裕固族口头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但目前这样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且在研究区域的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均衡。相较于北方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研究,南方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研究较为薄弱,尤其对海南黎族、苗族等民族神话传说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性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比较缺乏。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我们对各民族文化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精准把握,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与交融,更在深层次上阻碍了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探索,进而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与深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谷苞先生将海南黎族流传的洪水后兄妹成婚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有力证据,并在《再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中再次提到黎族等民族流传的洪水神话,展现了广阔的学术视野。黎族神话传说是黎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内容丰富多彩,广泛流传的有《大力神》《人类的起源》《葫芦瓜》《南瓜的故事》《黎母的传说》《天狗》《甘工鸟》《尔蔚》等等。这些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不仅展现了黎族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独特理解,也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谷苞先生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海南黎族创世、人类起源、民族起源及爱情神话传说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性元素,通过母题分析和比较法,挖掘它们与中华民族各民族神话传说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情感纽带,深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丰富文化内涵,进而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与团结;同时,神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对于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激发各民族的情感共鸣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价值。
二、大力神和盘古:共同的创世认知
《大力神》是海南最著名的创世神话,五指山等地区的黎族人民叫“袍隆扣”,对应汉语即“大力神”。大力神不仅是海南黎族人民的创世神,更是祖先神,广为流传,其图案广泛出现在海南建筑、服饰、黎锦、手工艺品等方面。海南黎族大力神与苗族盘皇、汉族盘古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在母题上相互贯通,在神话塑造的人物形象上共通英雄原型,描绘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生成的浪漫想象与深刻认知,表达了中华民族“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宇宙观。
(一)共享死体化生的创世母题
死体化生是神话中常见的神话母题,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朴素认知和浪漫想象。《大力神》《盘皇水淹歌》与《开天辟地》都是死体化生神话的典型代表。在《大力神》神话中,讲述了大力神拱开天地,不仅为黎族开拓了完整的天地,还为他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古时天地相距很近,天上有七个太阳和月亮,人类深受其苦,难以为生。有个叫大力神的人,在一夜之间把天拱上高空,第二天又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弓箭,把太阳和月亮各射下了六个,为民除了害。那时,大地一片平坦,大力神用七彩虹作扁担,从海边挑来大量沙土造山垒岭,继而又用脚踢出深溪大河,而大力神洒下的汗水,则成了奔腾不息的河水。大力神完成了开创世界大业后,便溘然长逝。”在黎族人民心中,大力神(袍隆扣)是黎族人民共同的祖先,坐落于五指山第一山峰下的黎祖大殿便供奉着大力神(袍隆扣),每年三月初三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祭拜这位创世祖先。
在海南苗族先民眼里,天地由盘皇所造。海南苗族流传的《盘皇水淹歌》讲述了盘皇造天地的故事,“天地便是盘皇造”“盘皇在世造天地 造成天地立乾坤……头发度成王茆岭 骨头度成大石头……”,盘皇的头发、骨头等化成山岭、石头等万物,同样是死体化生母题的典型。盘王节便是海南苗族纪念盘皇的重要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苗族同胞通常在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歌舞、体育比赛等活动以纪念这位祖先和祈求丰收。
《开天辟地》是中国经典的创世神话之一,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引用《三五历纪》所载记录,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天地变化,而清代马骕《绎史》引述《五运历年记》记录,“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描写了盘古身体各器官化为世间万物。
大力神和盘古开天辟地两则神话故事,在叙述模式和基本结构上也高度一致,均包含了“天地混沌、巨人撑天拱地、巨人累死、死体化生”四个基本要素,且情节的安排顺序也一致。而苗族的盘皇神话中,盘皇死后身体各部分化为江水、山竹林、大石头等情节,更是与盘古造天地后身死化为万物的故事遥相呼应,进一步彰显了这些神话故事在创世母题和文化意涵上的深厚共通性。
(二)共创跨形象的英雄原型
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除了个人无意识外,还存在一个更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作原型,神话是原型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原型的体现,如英雄、神祇、恶龙、女神等。在海南黎族神话中,大力神(袍隆扣)既是黎族人民心中创造生存世界的巨人英雄,又是黎族人民的始祖,是典型英雄原型的体现;苗族神话中的盘皇造完天地,他的头发、骨头、手、眼睛等化成山岭、石头等万物,也是苗族先民心中的盖世英雄;中国著名神话中的盘古,临死时身体各器官化为世间万物,是各民族共同认同的创世英雄。这三则神话故事都以英雄为原型,体现了各民族对英雄的感激。而且,大力神(袍隆扣)这个英雄形象不仅带有盘古开天辟地的身影,同时还融合了神话故事“羿射九日”中后羿这个英雄原型。大力神射下了多余的6个太阳和6个月亮,为黎族人民解除了酷热,这一壮举与后羿射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后羿射日的故事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记载,《楚辞·天问》已提到后羿射日:“羿焉彃日?乌焉解羽?”《淮南子·本经训》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这两则神话故事在英雄原型上具有高度的共同性,无论是大力神还是后羿,他们都射掉了多余的太阳,展现了英勇无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
大力神的英雄原型巧妙融合了中国多种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黎族祖先在创造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认识,将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元素与后羿射日的英雄形象融入其中,塑造了内容丰富多元的大力神形象,其拱开天地的行为有盘古的宏伟身影,射“六日六月”的壮举则彰显了羿的豪迈,既赋予大力神宏伟壮阔的创世之力,又彰显为民除害的英勇精神,使得大力神神话更加贴近黎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彰显了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写照。
(三)共秉“劳动创世”的宇宙观
海南黎族神话中关于宇宙起源的描述,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都蕴含着“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认知。黎族神话中,大力神把天拱上高空,做了很大的弓箭射下太阳,挑沙土造山垒岭,劳作不止,汗水化成了海南最长的昌化江。他通过辛勤劳动,为黎族人民改善了生存环境,是黎族人民共同的祖先和守护神,黎族每年“三月三”举办的大型祭祀活动,都要用黎语唱诵《袍隆扣颂》讲述他的英雄事迹,除了拱开天地、射下日月这些情节之外,还增加了“后来袍隆扣,怕天又掉下,他便举手掌支撑天,从这里开始,天便完全不能落下”的情节。神话中的这些情节传递了黎族人民对勤劳勇敢的尊崇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认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产生了强烈共鸣。盘古一万八千岁而坚持不懈开天辟地,用他的身体与生命创造着世界,明代周游《开辟衍绎通俗志传》记载着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这段描述的又斧又凿、左右开弓、手脚并用、全身心投入的盘古,“实际是中华民族集体力量的象征,它形象地体现了华夏文化中劳动创世的观念”。大力神与盘古的形象相映生辉,象征着只有通过不懈地劳动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大力神和盘古都被描述为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才能为先民们创造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英雄。在黎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大力神”是协调黎人与自然的唯一精神寄托。先民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内心渴望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大力神、盘古等创世巨人,用他们的努力劳动改变了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先民们淳朴、原始的意愿。先民们秉持了朴素的“唯物”态度,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劳动,就能建设美好家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他们精神慰藉。此外,在黎族的《五指山传》中,琶玛天和婺女通过辛勤劳动,建设了美好家园,中国经典神话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颂扬了劳动至上的思想。黎族、汉族等民族的众多神话故事中都蕴含了各族人民“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认知,颂扬了“劳动光荣”的思想。
三、洪水人类再生与伏羲女娲:同源共祖的神话记忆
在海南黎族广泛流传着《人类的起源》《洪水的故事》《南瓜的故事》《葫芦瓜》等大量人类起源神话。海南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这些神话,生动展现了远古人类在遭受洪水大灾难后如何顽强延续人类血脉的情景。黎族的这些人类起源神话,无论是在神话母题、基本情节还是蕴含的文化基因上,都与广为流传的伏羲女娲神话展现了高度的相似性,被谷苞先生用作诠释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生动例证。
(一)共享洪水人类再生的母题
各民族流传着大量的洪水神话,在母题上呈现出高度相似性,围绕洪水灾难和人类再生展开,属于典型的洪水人类再生神话。王宪昭对中国各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母题的统计发现,在40则黎族人类起源神话中,母题为洪水人类再生多达19则,占47.5%。黎族的《人类的起源》《洪水的故事》《南瓜的故事》《葫芦瓜》《螃蟹精》等神话均为洪水人类再生神话,讲述远古时期人类遭遇洪水浩劫,只有少数人(如兄妹或姐弟)幸存下来,他们通过涅槃、占卜等方式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如《人类的起源》讲述洪水后,雷公劝说在葫芦瓜中幸存的兄妹结婚,生一正常男孩。《葫芦瓜》与《人类的起源》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葫芦瓜的神奇之处。《南瓜的故事》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故事,故事首先交代了南瓜的来历,然后讲述了洪水灾难来临,老先和荷发躲进南瓜得以幸存,两兄妹同房未婚,日子长了,南风把老先的阳气吹进了荷发的身体内,荷发怀孕以延续人类。这类神话在我国广泛流传,汉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哈尼族、水族、仫佬族、傈僳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等众多民族中也都有着丰富的相关神话故事。汉族的伏羲女娲神话同样以洪水为母题,讲述伏羲和女娲在洪水后幸存,通过滚石磨等方式决定结为夫妻,捏黄泥人再造人类,成为“人祖”;海南苗族流行的“伏羲兄妹结婚歌”以问答式歌谣描述了大洪水后兄妹幸存经乌龟、青竹的考验后结为夫妇孕育后代的神话故事。
(二)共书相似的神话情节和结构
广泛流传于各民族的洪水人类再生神话,大多属于兄妹婚型的洪水神话。王宪昭曾对全国以兄妹婚为母题的455则神话进行统计,其中黎族有14则,苗族有39则。这类神话不变的母题组合是大洪水、兄妹婚、孕后代,其情节结构上大同小异,都包含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洪水泛滥、兄妹幸存、受天意婚配、人类繁衍。在此基础上,海南黎族的人类起源神话细化为六个基本要素和结构:洪水淹没、兄妹避水、兄妹幸存、兄妹婚配、妹妹孕后代、分成各民族,如《人类的起源》中妹妹生一正常男孩,雷公将其变为五男五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也有神话描述说生下的男孩被雷公砍碎后,生出汉人、杞黎、佬黎、本地黎,《南瓜的故事》《螃蟹精》中也都有类似的情节,这些黎族人类起源神话既包含了各民族洪水神话的四个基本要素,又根据黎族实际增加了两个情节,这既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又彰显了黎族神话故事鲜明的民族特点。
这种兄妹婚的神话情节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都经历了血缘婚阶段,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同一古老母题的神话被不同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认知等进行了独特的演绎和变异,赋予了这些故事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生肉团等异常现象,先民们将其视为血缘相婚所带来的不幸后果,这反映了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血缘近婚的害处,并且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血缘近婚持坚决拒绝的态度。
(三)共蕴同根同源同心的民族平等理念
尽管黎族的洪水人类再生神话带有了鲜明的本土色彩,但在精神内涵上和其他民族同类神话具有高度相似性,都蕴含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心的民族平等共生理念。在众多的黎族人类起源神话中,黎族、汉族、苗族等民族都来自一对兄妹,如雷公将妹妹所生的1个正常男孩,变为五男五女繁衍后代,也有神话讲述生下的男孩被雷公砍碎后成为汉族、杞黎、佬黎、本地黎,荷发孕3年生一肉团,分三块,成为汉族、黎族、苗族,妹妹孕10月生肉团,砍出黎族、苗族和汉族,这些情节都描写了海南黎族、苗族、汉族等民族都来自同一对兄妹,强调海南各民族是同根同源同祖,即所有民族都源自同一祖先,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朴素体现。在伏羲女娲神话中,洪水灾难之后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妻,女娲抟土造人,表达了中华儿女同出一祖的理念。黎族与其他民族的同类神话强调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均为同根生,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家庭成员,是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兄弟姐妹。多民族同源共祖的神话,将各民族视为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这为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四、黎母传说与盘瓠神话:共同的民族始祖崇拜
在黎族流传着两类民族起源神话,一类是《黎母山的传说》等以卵生人为母题的神话,另一类则是包括《天狗》《吞德剖》(即黎族祖先歌)等以人与动物婚配生人为母题的众多神话。在汉族、苗族、畲族、壮族等民族也流传着这两类民族起源神话,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各族先民对民族起源的追溯,表达了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在祖先崇拜上的深厚底蕴。
(一)共享卵生人母题
《黎母山的传说》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书中引刘谊《平黎记》中记载:“故老相传雷摄一蛇卵在此山中,生一女,号为黎母,食山果为粮,巢林木为居。岁久,因致交趾之蛮过海采香,因与之结婚,子孙众多,方开山种粮”。这段记录描述了由雷公摄蛇卵而生的黎母,与外来男丁结合,繁衍子孙,开启了黎族的历史篇章。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也记录黎母的故事,明朝《正德琼台志》也引用了该传说,清朝张庆长在《黎岐纪闻》亦有记载:“或云:黎母山有女,自卵中诞生,适外来番男与之配,遂为黎种所自出,故名其山曰黎母。”黎母是黎族人民的始祖和守护神,得到了黎族人民的祭祀和敬仰,桑达尔-伍德在《黎地写实》里记录了当时黎族人对黎母的祭祀:“This unique mother Eve is now the chiefobject of worship among the people,and is known as the Fairy Grand-mother of the Lees.The corner behind the door is held sacred to her”强调了黎母作为黎族始祖的神圣地位。海南“黎母山”“黎母镇”这些名称也反映了黎族人民对黎母的尊崇,以及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精神联系。卵生母题在各民族起源神话中屡见不鲜,如朝鲜族《赫居世神话》说,紫色的卵里边有一个男孩,因那个卵模样像瓠,国人叫瓠为朴故姓朴,起名赫居世王,定国号为新罗;侗族的《棉必仙婆》中讲述四个棉必仙婆孵蛋而出的一女一男松桑和松恩结婚生动物与人类祖先;在傣族神话《变扎贡帕》中,宝石蛋中孵出8个天神,后4个天神变为女人与另外4个天神相配繁衍人类。这些神话故事虽细节各异,但都彰显了这一母题的普遍性与民族特色,共同指向了对民族起源的原始想象与崇拜,是人类共同心理结构与文化记忆的体现。
(二)共享人与动物配婚生人母题
第二类广泛流传的黎族起源神话则是以人与动物婚配生人为母题的神话故事,王宪昭对母题为人与动物婚配母题的202篇神话进行统计,黎族中此类神话为10篇,《天狗》《吞德剖》(即祖先歌)《五指山传》等是这类神话的典型代表,均讲述了天狗与婺女成婚繁衍黎族后代的故事,为同一个神话的不同版本,基本情节相同,具体情节存在细微差异。同时,在苗族、畲族、壮族、侗族等民族广泛流传的盘瓠型神话(包括盘瓠神话及其异文),也都共享人与动物婚配生人的神话母题。
海南黎族的盘瓠神话历史悠久,历史文献早有记载,清朝张庆长在《黎岐纪闻》记载“或云:有女航海而来,入山中,与狗为配,生长子孙,名曰狗尾王,遂为黎祖,其子孙即以王为姓。”,描述了人狗相配生子孙繁衍黎族后代。目前在海南流传甚广的《天狗》,孙有康和李和伟搜集整理的《五指山传》,故事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上有差异。在《天狗》《五指山传》中,黎族起源增加了神圣性,神话的主角变为天狗和仙女,讲述了天狗舔愈了天帝女儿“婺女”的伤口,后天狗与婺女成婚后下凡在地上安了家。天狗变成了黑犬,被儿子误杀。神话还讲述了通过纹面得以母子成婚从而解释了黎族习俗文身,还讲述了婺女造日做月、兄妹成婚生子、勇斗禁公、分家成为黎族四个支系的情节。和其他民族一样,盘瓠神话在海南黎族也流传着很多异文,如海南白沙的神话故事讲述:黑犬舔舐皇帝足疮,公主守诺与之婚配后到海南岛,黑犬变为后生,后摔下悬崖死亡,公主生下儿子亚黎,亚黎与纹脸的母亲成婚在海南岛繁衍了后代;海南通什的《青青与红红》在神话内容上与前者一致,只是公主叫青青,治病立功的变为了打扫皇宫的红红。
盘瓠神话在苗族、瑶族、畲族、壮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如畲族神话说,始祖盘瓠立功娶帝女,生三男一女,分盘、蓝、雷、钟四姓。《广异记》中记录了一则神话,主要讲述高辛时,一犬名盘瓠,立战功后娶公主,公主分娩出七块肉,七块肉变成人后分出七个姓。苗族神话说犬父与神母生下了七个代雄代益和代杂(汉族)代卡。盘瓠神话的版本众多,都围绕着人与动物婚配生人的核心母题展开,且核心情节大致相同,都包含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等基本要素。
(三)共奉祖先信仰与崇拜
黎母作为黎族的始祖,其神秘诞生与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体现了黎族先民对生命源头和祖先的崇敬。在神话中,黎母被塑造为伟大母亲的原型,她以无私的母爱孕育黎族人民,展现了母爱的伟大。黎母山巍峨耸立,成为黎母精神的象征,黎族人民通过年年祭祀、岁岁传颂,将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融入日常。黎族的“黎母”与汉族的“女娲”文化内涵相呼应,她们都是孕育生命的伟大母亲,传递了善良、宽容、奉献等精神,体现了各族人民对母性力量的崇拜与赞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崇拜。
天狗与婺女携手,在黎母岭开创了黎族的新篇章,这段神话不仅颂扬了天狗的智慧与勇气,更深刻映射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缔造文明、繁衍子孙的崇高敬意。黎族史诗《五指山传》中,下凡的天狗琶玛天与婺女在黎母岭住下后,通过辛勤劳动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体现了黎族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奉献精神,是对奉献牺牲精神的最高颂扬。琶玛天在被儿子误杀后,身死后仍奉献自己,身体各部分化为五条河、大五指山、小五指山、山上潭等,始终守护着家园的安宁,这一情节蕴含着黎族人民对祖先无私奉献、牺牲自己守护后代的深深感激。
广泛流传的民族起源神话,不仅反映了各族人民对民族始祖的追溯和想象,也蕴含了朴素的进化思想,体现了各民族对忠诚、守信、牺牲等精神内涵的共同认同,同时这些民族始祖神话也是激发各族人民情感共鸣的精神媒介,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情感纽带,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五、甘工鸟与梁祝:共同的美好爱情向往
除了创世、人类起源、民族起源神话之外,黎族还流传着大量爱情传说,《甘工鸟》《尔蔚》《盎哇鸟》《鹿回头的传说》等都是海南人民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传说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下文简称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等中国经典爱情故事都属于民间神话故事,不仅在主题上共鸣,在故事情节上也高度相似,更是蕴含了各族人民对自由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共鸣真挚的爱情主题
《甘工鸟》是海南黎族流传的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七仙岭脚下一位擅长织锦和唱歌的黎族姑娘婀甘(或叫阿甘、甘娲、甘工)和邻寨青年猎人劳海(或叫工亚、拜和等)相爱并立誓共度一生,但恶霸峒主看中婀甘美貌,将劳海打成重伤并抢走婀甘。婀甘用银首饰制成翅膀化作鸟儿飞向天空,劳海悲痛欲绝也化鸟而去。两只鸟儿在七仙岭上空比翼双飞,嘴里唱着“甘工甘工”,仿佛在诉说着彼此的爱恋和坚贞,这种鸟就是甘工鸟。在海南黎族,甘工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图案广泛应用在建筑、服饰、黎锦等方面,是黎族人民爱情的象征。在海南黎族还流传着一则爱情悲剧:很久以前,五指山有个黎族少女尔蔚,自幼无爹娘,常受嫂嫂迫害。尔蔚与龙王的儿子相爱,嫂嫂贪财,强迫她嫁给财主,嫂嫂乔装成尔蔚,将龙王的儿子杀死,尔蔚殉情。二人死后化作两副棺材,同葬于深潭。民间传说有一天,这两副石棺相碰在一块,一对金色的鲤鱼从棺材里游出来,双双游向大海去了。这两则爱情神话故事与中国著名的《梁祝》爱情神话如出一辙。东晋时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被阻,梁山伯相思成疾而亡,祝英台被迫出嫁,绕道梁墓祭拜,忽坟墓爆裂,祝英台毅然跳入,与梁山伯合葬。此后,传说有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人们相信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
《甘工鸟》《尔蔚》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爱情主题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三则故事都以真挚的爱情为核心,讲述了相爱之人因外界阻挠而分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无论是黎族姑娘婀甘与青年猎人劳海的比翼双飞、尔蔚与龙子化棺同葬深潭,还是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化蝶双飞,都体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追求自由的决心,跨越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的情感财富。
(二)共叙相似的故事情节
《甘工鸟》《尔蔚》与《梁祝》是三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在故事情节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包含真挚爱情、恶势力阻挠、主人公反抗、牺牲及化物相随的基本情节。故事都以产生了真挚、纯粹的爱情为起点:黎家姑娘婀甘与青年猎手劳海情投意合,黎族少女尔蔚与龙王的儿子一见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感情深厚、情谊真挚。然而,这三段美好的爱情都遭遇了恶势力的阻挠:恶霸峒主强行抢走婀甘,尔蔚的嫂嫂强迫尔蔚嫁给财主并设毒计杀害了龙哥,祝英台被家人许配给马文才,梁山伯因家境贫寒而无力抗争。面对这些困境,主人公们都表现出了坚定的反抗精神:婀甘誓死不从,化鸟飞向蓝天;尔蔚殉情追随龙哥而去;梁山伯忧郁而终,祝英台也毅然跃入坟中。这三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呈现了浪漫色彩:婀甘与劳海化作鸟儿比翼双飞,尔蔚与龙哥化作棺材,最后化作一对金色的鲤鱼双双游向大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这些故事的结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见,《甘工鸟》《尔蔚》与《梁祝》的故事结构基本一致,都由真挚的爱情、恶势力的阻挠、主人公的反抗与牺牲等情节构成,且这三个神话故事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最终都以浪漫的结局收尾,不仅使故事更加动人,也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自由和美好的不懈追求、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和颂扬。
(三)共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这三则爱情神话故事,在主题和情节上高度相似,在精神内核上更是凸显了深刻的共同性。首先,都反映了各族人民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爱情受到恶势力阻扰后,婀甘化身为鸟与劳海比翼双飞,展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极致向往;尔蔚毅然殉情与爱人化棺葬深潭,是对自由爱情的深情呼唤;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成为自由爱情的永恒象征。其次,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精神。婀甘化身为鸟,是对恶霸峒主的决绝反抗;尔蔚宁死不屈,用生命的代价捍卫爱情;祝英台女扮男装,跳坟殉情,展现了女性对封建制度的勇敢挑战。最后,都颂扬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不论是婀甘与劳海的化鸟同飞、尔蔚与龙王儿子化棺同葬深潭,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这些爱情都超越了生死,象征着爱情永恒,甘工鸟成为黎族人民的爱情象征,梁祝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千古绝唱,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颂扬。
可见,《甘工鸟》《尔蔚》《梁祝》等爱情传说,都展现了共同的精神内核,表达了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或恶势力的勇敢反抗、对忠贞不渝爱情的高度颂扬。这既是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互动、交融的体现,又是新时代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桥梁。讲好各民族的爱情故事、神话传说,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同胞共同的情感,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力量。
六、结语
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交融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黎族、汉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黎族神话传说便是黎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创造性表达,黎族人民通过创造性转化,将中华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既具特色又有共性的神话传说,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黎族、汉族、苗族等民族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起源、人类繁衍、祖先崇拜、美好爱情等问题的共同想象与追求,也彰显了各民族在文明交流互鉴交融过程中的深厚底蕴和共同记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催生中华民族共同性在黎族文化中显著体现的重要原因。这种跨民族的互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还加深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文化根基的认同。
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防范民族风险挑战的现实需求。海南国际旅游岛与自由贸易港建设,促进了海南人口大流动与大融居,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需求尤为迫切。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性理论焕发新彩,尤其是在海南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谷苞先生的理论更具深远意义和鲜活生命力。首先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这在海南黎族神话传说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海南各族群众在历史上与现实中相互交往、深入交融,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其次,有助于厚植海南自贸港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黎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共创了海南多元文化生态,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不仅为海南地方社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增强了海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更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最后,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更加突出,强调整体性和共同性,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资源。
(本文系海南省“马工程”黎族文化专项课题成果;作者李静系三亚学院特聘教授,邓彩艳系三亚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编辑:李木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