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的采集室里,陵水青年梁锐静静躺在病床上,手臂上的输液管连接着分离机,历经5小时的采集,345 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沿着透明导管缓缓汇入储血袋 —— 这袋带着体温的“生命火种”,将为一名比他重30多公斤的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这场跨越血缘的生命接力,不仅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重获生机,更让这位95后青年圆了长达十年的公益心愿。
“我只是做了件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多大事”梁锐笑着说道。今年2月份,梁锐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有位白血病患者与您的血液初筛配型成功,您愿意为其做进一步体检、捐赠吗?”梁锐一听到有需要他的病患,没有丝毫思索便一口答应:“可以的,没问题,需要我怎么配合你们。”
决定捐献后,在县红十字会人员的陪同和动员下,梁锐在三亚第三人民医院完成了体检、配型核查、高分辨检测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于3月17日开始,完成了4天的动员剂注射。梁锐告诉记者,注射动员剂后,身体开始出现腰酸背痛、入睡困难等问题,但他未出现过退缩的念头,而是忍受身体的疼痛坚持到最后。因为患者还在等他“救命”,不能让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再次陷入绝望中。
采集当天,由于患者体重过重,需要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明显更多,可是通常单次采集量仅在200毫升。“耽误一天时间患者就多一份危险,能否在当天完成采集?”梁锐和医生说道,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经过医生专业的评估后,加上梁锐平常有运动健身的习惯,各项健康指标都远超标准,最终,34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当天顺利采集完成,比常规量多了近七成。
陵水95后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以热血诠释大爱,用善举为他人送去温暖,为生命续航,让爱与希望在传递中绽放光芒。“患者可能为人子,为人父,往小的说是拯救一个生命,往大的说是拯救一个家庭,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他们,我很愿意”梁锐跟记者说道。
据梁锐回忆,2018年,正在大学课堂的他,接到过省红十字会初筛配型成功的电话,由于后续体检中一项指标未达标,这场与生命的约定按下了暂停键。2025年,命运再次接踵而至。当海南省红十字会告知高配成功时,梁锐毅然决然地选择捐赠造血干细胞。这位在陵水渔排边长大的渔家子弟,用最质朴的方式编织起两个家庭的希望纽带。这份跨越十年的坚守,不仅是一场血脉相连的生命接力,更书写了95后青年最动人的责任答卷。
据了解,2015年,还是大学在校生的梁锐,在街头采血车旁撸起袖子无偿献血时,郑重留下8毫升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也为他跨越十年的生命承诺,埋下了奉献的“种子”。那时的他对捐献流程一知半解,却牢牢记住了医护人员那句“配型成功就能救人”。这份懵懂却坚定的承诺,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他蓬勃的青春血脉里扎下深根。
审核:殷礼嘉 龙仕炜
记者:陈海琼
编辑:王海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