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洋动物近距离互动,观摩珊瑚生态培育装置,走进蓝海保育救护中心,探访珊瑚研究实验室……南海之滨,一场跨越山海的生态保护之旅正在展开。
来自东南亚9国的媒体记者们先后走进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分界洲岛和蓝海保育救护中心,感触海洋生态的蓬勃脉动。
在蓝海保育救护中心,记者们见到了正在康复的海龟。作为海南省首个海洋动物救护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已救助过海豚、鲸鱼、海龟、鹗等众多海洋及陆生生物,是受伤海洋生物的“三甲医院”。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记者恩拉塔在抚摸了海豚后感慨,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全世界都应该行动起来。
△东南亚媒体记者们在蓝海保育救护中心
海洋岛屿的修复也是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漫步分界洲岛,记者们在原生态海岛的绿荫小径中穿行。陆地上植树造林,海洋里种植珊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岛植被覆盖率已超78%,海底珊瑚覆盖率高达30%至40%,局部浅水区域更是形成了茂密的“海底森林”。
△东南亚媒体记者们在分界洲岛上
珊瑚礁的保护不止在海底。从珊瑚幼苗的培育到生长环境的监测,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建立了珊瑚礁生物种质研究室、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室、海洋环境监测室三大支撑板块,用“科技+生态”谱写珊瑚礁保护故事新篇,传递着海洋生态保护无国界的共同使命。
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所长 吴川良:跟他们(东盟记者)介绍我们从国家到地方、到企业,是怎样参与到生态修复保护的工作当中。在未来珊瑚耐热性修复的科研方面,我们可以深入地在科学上合作。
印尼国家广播电台广播员 安格里卡·玛尔芙拉:我能看到这个中心是如何研究珊瑚,如何保护珊瑚。我认为中国团队在保护珊瑚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和系统也可以分享并推广到我们国家。
编辑:王显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