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Country Talk】在渔村书写法治青春

来源:陵河党旗红     2025-09-09

站在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码头,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户户相连的疍家渔排承载着独特的水上民俗与传统,远处作业的渔船在海上摇曳,海浪声交织游客的谈笑,这是滨海小渔村最寻常的日常写真。2024年11月,我来到新村镇海燕村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助理。从庄严的法庭到鲜活的乡土,从严谨的法律条文到浓郁的渔家烟火,我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一段生动的法治实践课。


张旋(右一)入户进行普法宣传。




青春启航,初识这“没有纠纷”的渔村

刚到海燕村时,我听不懂浓重的海南话,更不了解渔民的生活习惯。幸得村“两委”干部充当翻译,带我走访脱贫户、调解纠纷,使我逐渐融入村里生活。走访调研后,我了解到海燕村不足一平方公里,既无土地也无耕地,虽地处镇区,村民经济来源却较为单一,多以务工或是渔业为生。除了靠海,并无其他可开发资源。最早与书记交流时,听闻村内少有纠纷,我以为是因为不存在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村民关系和睦。但随着深入了解后,我发现“没有纠纷”的背后,其实是法治意识较为薄弱,村民大多不愿他人介入自家事务。这让我意识到,普及法治观念、提升法律意识或许是我能做的事情。



大胆尝试,“零距离”的宣传让法治深入人心

2024年12月,我在村里开展了首场民法典普法讲座。结合生活实例,用通俗语言拆解法律概念,让30余名村民对民法典有了初步认识,也理解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联合组织了两场庭审观摩活动、举办了一场普法讲座。我们联合新村法庭组织16名村干部和渔民代表旁听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直击渔业生产一线的典型问题,让依法捕捞、保护资源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我们村的首次“零距离”法治教育,比任何传统讲座更具震撼力。此后,我们又组织20余名村民观摩名誉权纠纷巡回审判案件,并引导游客参与到法治宣传教育中,让民法典从条文走向现实,使大家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以本土鲜活案例教育引导村民尊法、守法。我还举办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普法讲座,70余人参加,用典型案例及常见法律问题的解读,有效提升大家的消费维权意识。走进村民家中,面对面讲解法律知识,通过一次次普法活动,不仅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的法治意识,更让法律变成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使法治思维逐步融入乡村治理。

张旋开展民法典普法讲座。



纾困解难,化身村民的贴心“法律顾问”

除普法宣传外,我还发挥专业优势,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承担起村里“法律顾问”的角色,累计解答各类法律咨询50余次。内容包括修改合作合同、房屋租赁合同、股东合作协议、装修装饰合同等,撰写侵权和解协议以平和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回应房屋代持纠纷、经营纠纷等各类法律问题,并提供经营谈判方面的技巧。面对每一次咨询,我都如履薄冰,害怕辜负大家的信任。每一个问题总要多方咨询查证后才仔细答复,并明确提示法律风险;对于复杂合同,也尽可能撰写完备要点,以降低法律风险。每当问题得以解决,又倍感幸福。这不只是解决了一个个具体问题,更是法治意识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的见证。



点滴小事,见证着我与海燕的共同成长

在村里的日子,我也学会了与海相处,参与海岸巡查、防范台风工作,参与波纹唇鱼繁养技术培训、学习制作鱼丸和海鲜粥……这些渔村特有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海洋赋予村庄独特的生命力,也更明白海燕村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传承文化、激活内生动力。基层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处处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我与村“两委”干部一同开展政策宣传、卫生整治、安全教育,用笔尖记录村里的点滴变化。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正是乡村振兴中最真实的注脚。


村里的工作,让我从一名法官助理成长为能走访、能普法、能协调的村书记助理。很幸运在南海之滨用法律守护渔村安宁,无论将来身在何处,我都将会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用法律守护公平正义。

选调生信息

张旋:2023年选调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专业,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四级法官助理,现任陵水县新村镇海燕村党总支部书记助理。


编辑:王海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