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主题为“琼港合作、互惠共赢”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暨政策解读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会上,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和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发展改革委、海南省商务厅、海口海关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产业推介和政策解读。
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局长唐华在产业推介时说,海南具有生态环境优美、市场辐射宽广、经济外向度高、人才吸引力强等独特优势;而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实力、金融服务优势、国际化人才资源,可为海南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撑服务,携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与香港优势互补,展望未来,两地开展产业协作,携手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前景一片光明,潜力无可限量。”唐华表示。
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常务副主任关继荣表示,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进入成型起势、即将全岛封关运作的新阶段。海南将实施更加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更加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和更加高效精准的监管模式。比如,“一线”进口的“零关税”商品税目比例将由21%提高至74%,在岛内享惠主体之间可以免进口税收流通,加工增值达到30%的可免关税销往内地。“海南自贸港建设以来,始终注重向香港学习、与香港合作。”关继荣介绍,琼港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两地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1至7月,香港在海南新设港资企业382家,同比增长7.3%,海南实际使用港资118.72亿元,同比增长99.3%。
“零关税”清单、企业和个人15%所得税、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封关后,“含金量”满满的自贸港政策体系将如何进一步升级,为“双港”联动合作注入新动能?
海南省财政厅厅长蔡强介绍,目前,海南已落地实施18项税收政策。7月2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后,财政部、海关总署等部委出台了进口征税商品目录、货物流通税收政策、加工增值免关税新政等3项封关政策,拟于全岛封关运作之日起施行,届时现有的3个“零关税”政策将被进口征税商品目录和货物流通税收政策取代并优化,加工增值免关税新政将取代现行的试点政策。同时,其余税收政策将按现有规定继续执行。他用“稳定性、特殊性、系统性、渐进性”四大特点总结海南自贸港税收制度体系的优势,表示自贸港税收政策滚动出台并不断优化升级,确保政策力度持续提升,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善华重点介绍了海南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禀赋及自贸港政策制度优势,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不断提升重点产业能级。比如,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支撑,做优做强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培育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以园区平台为重要载体,加快推动产业集聚成势,努力将园区打造成培育产业的“肥田沃土”。
海南近期出台施行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规定》。该规定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公布以后出台的全国首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海南民营企业抢抓封关机遇、应对开放挑战提供了精准法治护航。“如今海南,政策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投资海南恰逢其时、正当其势,欢迎大家来琼投资、在琼兴业,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共享新机遇,共建新未来。”杨善华说道。
香港是海南的第一大服务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货物贸易伙伴。“海南与香港地区产业互补性强。”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枝平表示,封关后,海南将借助香港地区的开放和国际网络优势,更便捷地联通全球市场;香港地区也可以依托海南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将香港优质产品以更优惠的价格进入内地消费市场。比如,海南自贸港封关后,“零关税”商品税目大幅扩大,将促进更多香港地区优质产品“零关税”进入海南;可依托海南“零关税+加工增值免税”政策,吸引香港地区电子、医药企业在海南设厂,构建“香港接单-海南生产-全球销售”的跨境产业链;还可以利用好海南在运输服务和加工服务方面以及香港在国际货运、金融和高端商务服务方面的互补性,建设面向亚太地区的采购、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中心,为两地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货物进出海南自由便利度备受企业关注。据海口海关副关长田涛介绍,封关运作后,海关更加突出贸易自由便利,按照“智慧监管、信用监管、顺势监管、协同共管”的思路,实现高效精准监管,促进口岸快速通关。比如,“一线”径予放行货物不涉检、不涉证、不涉税,申报项目从105项简化至33项;“二线”报关单项目从105项简化至42项,创新实施“分批出岛、集中申报”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站放行”。
编辑:孙嘉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