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体检可能白做了!各年龄段“必查项”差别巨大,现在看还不晚

2025-10-13

很多人每年体检总是选择相同的基础项目。实际上,各年龄段体检应有所侧重。那么,如何根据年龄科学安排体检项目呢?


各年龄段有哪些“必检项目”?


30~40岁人群:“三高”成关注重点


30岁后,虽然人体各项机能处于巅峰状态,但这个年龄段的人普遍工作压力大、应酬多,饮食习惯不科学且运动量不足,容易发胖。这一时期要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变化,若有异常需马上调整。


图片


专家建议:


每半年检查一次血压、血,肥胖者建议缩短至每3个月一次。


女性应重视妇科和乳腺检查。


35岁后,建议每1–2年进行前列腺检查。


40~50岁人群:心血管、肿瘤是体检重点


这一年龄段是“健康高危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必须关注心脏问题;同时,这个年龄段,癌症发病逐渐增多。


图片


专家建议:


应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心功能检查,并定期做肺部CT以筛查肺癌。


女性重点关注乳腺及妇科疾病,乳腺超声钼靶检查筛查乳腺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加上宫颈细胞学检查筛查宫颈癌。


男性重点关注胃肠疾病,可根据需要选择做胃肠镜,筛查胃癌、结直肠癌等。


有肿瘤家族史,三代以内亲属有肿瘤病史的人,需要及早体检。


50岁以上人群:重点关注骨密度与血管健康


50岁开始,人体机能衰退,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高发。如出现全身疼痛、易骨折等情况,应排查骨骼健康。同时应注意胃肠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问题。


图片


专家建议:


建议开始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


警惕萎缩性胃炎、肠息肉、慢性溃疡等疾病癌变,胃肠镜检查不能少。


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如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心电图等。另外,做好眼科检查


关于体检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如今,年度体检已成为很多人的健康习惯,但一些错误观念可能让体检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常见误区,请注意避免:


误区一:价格越贵,效果越好 ❌


并非昂贵项目就一定更适合。


选择检查应兼顾疾病筛查需求和身体承受能力


比如影像学检查方面,既要考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疾病,也要考虑辐射量。例如,PET-CT能够检查出来很多肿瘤相关方面的疾病,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它适用于在已经发现疾病的基础上再进行筛查,在体检过程中并不适用。


误区二:身体不适才需体检 ❌


不行,健康体检的目的是对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如果身体已经出现不适,往往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这时就不适合去体检,而是去就医了。体检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定期去做的常规身体检查。


误区三:只看报告,不做跟进 ❌


体检后务必认真阅读报告,重点注意异常结果及其解释、建议与干预措施。如发现重大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诊断或治疗。

来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综合《朝闻天下》、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王海滔

审核:邓丽莎

监制:龙仕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