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有期》开播!王皓祯陈芳彤异国他乡锚定根脉诠释家国情怀

2025-10-25

10月24日,由陵水影黎万像数字传媒产业有限公司、红果短剧出品,陵水影黎万像数字传媒产业有限公司制作,傅逸聪执导,王皓祯、陈芳彤领衔主演的竖屏短剧《归途有期》于红果短剧平台正式播出。该剧以1936年风雨飘摇的巴黎为幕布,首次将镜头对准乱世中海外华人群体,将叙事锚点落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社群,讲述他们在法西斯势力扩张、文物掠夺暗流汹涌的年代,以血肉之躯筑起文化防线,为守护民族文脉、支援家国抗争所付出的热血与牺牲。

《归途有期》中展现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归途。现代拍卖师李曼殊(陈芳彤饰)意外穿越至1936年的巴黎,与心怀家国的沈仲珩(王皓祯饰)从最初的相互试探,逐渐携手同行,在动荡乱世中共同守护文物、助力抗日事业,在异国他乡展开秘密行动。剧中沈仲珩与李曼殊的感情动人之处在于它从未脱离“守护家国、坚守文脉”的时代底色,并生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沈仲珩的家国担当,让李曼殊的“穿越”有了意义,她不只是乱世里的旁观者,而是与他并肩护文脉的同行者;李曼殊的未来视角,也让沈仲珩的选择有了回响,他知道自己此刻的热血,终将浇灌出她口中“中国人有空军、有太空梦”的美好未来。这份与根脉绑定、与时代同频的感情,远比普通情爱更有力量。

《归途有期》的叙事不止聚焦沈仲珩与李曼殊的主线故事,更以细腻笔触刻画了海外华人群体中的小人物群像,让乱世中的守护行动更显真实可感。沈仲珩与其手下将奎宁、磺胺类药物伪装成机械零件从巴黎码头秘运回国;李曼殊联合医院护士、印刷厂工人,把药品、绷带缝进衣物夹层或藏进书籍,借华人社群完成转运。从巴黎街头的古玩店到隐蔽的工厂仓库,从与侵略者的周旋到跨越重洋的转运,每一物品的回归之路,都串联起乱世中华人的热血抗争。这些跨越山海的药品转运,这些来自古玩店主、工厂工人、护士的微光汇聚,恰恰更深刻地体现出:无论身处世界何处、何种身份,海外华人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同时,这也生动印证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无论身处国内还是海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抗争,为民族命运与世界和平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为日本侵略者所痛恨,为李曼殊、沈仲珩所守护的《救国时报》则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这是一份由中国共产党人吴玉章等在法国巴黎创办的中文报纸,彼时正值日本侵华步伐加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而海外华人虽心怀故土,却常因信息闭塞难以凝聚力量,《救国时报》的诞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大量报道国内抗日动态,揭露日军侵华的残暴罪行。李曼殊所说的“正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很多,我们才要办报纸,才要做宣传”则从侧面印证了《救国时报》作为坚实宣传阵地的重要性,也让剧中的家国情怀更具真实的时代厚度。

剧情中的文物归途为表层叙事,作品更深层的立意,则是对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精神归途”的探寻。在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下,主角们的守护行动早已超越个人使命,升华为对民族根脉的坚守。沈仲珩表面精于算计实则心怀家国的设定,李曼殊跨越时空仍不忘信仰的执着,都诠释着“归途”的精神内核——无论身处哪个时空、哪个国家,文化基因与家国信仰始终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作品对“归途”的探寻并未止步于历史。剧中以平行剪辑展现中国空军的跨越式发展,既是对先辈守护精神的当代回响,也让“归途”的立意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映照。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当下,在推进中国统一大业的新历史方位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这份“归途”早已升华为全体中华儿女对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愿望。它清晰传递出: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与强大能力,而这份决心与意志,正是对先辈守护民族根脉精神的最好传承,让“精神归途”在新时代有了更厚重的家国分量。

《归途有期》用文物归乡、支援抗战的剧情线与海外侨胞精神溯源的立意线,编织出一幅动人的时代画卷。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部作品不仅让观众了解海外华人在动荡年代的奋斗与奉献,更让我们读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民族根脉的坚守、对家国情怀的传承,永远是照亮前路的精神之光。

来源:影黎万象

编辑:李木林

审核:李霜梅

监制:殷礼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