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陵水,有一位教师,他用27年坚守三尺讲台,以“悟”导学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他用8年如一日的孝行,在病榻前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人间至情;更在惊涛骇浪中,以51岁之躯勇救溺水女子,用行动回答“何为师者担当”。他,就是陵水中学物理教师陈振华。
 
陈振华在工作中。记者 林师堂 摄
勇救溺水女子
三尺讲台外再显担当
2024年4月27日傍晚,三亚大东海景区海风骤起,海浪翻涌。陈振华正带孩子在海边游玩,自己独自向海中畅游。20分钟后,突如其来的强浪将他卷入深海,体力几近透支。就在他准备奋力回岸时,一声急促的呼救划破浪涛声,他看到一名女子被浪裹挟,沉浮挣扎,命悬一线。
没有犹豫,没有权衡。陈振华立刻调转方向,逆浪游向溺水女子,从背后托住她奋力向岸边推进。尽管风浪肆虐、体力濒临透支,他始终未松手,并机智引导女子向岸上呼救。就在他即将力竭之际,两名路过的年轻冲浪者听到呼救声迅速靠近,一人递来冲浪板,陈振华立即将女子的手拉上板,随后在两名年轻人的协助下,众人合力将女子安全拖至浅水区,一同完成救援。
“我不能见死不救。”事后,陈振华回忆道,那一刻根本来不及多想,只想着赶紧把人救上岸。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名人民教师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良知。从三尺讲台到惊涛骇浪,改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守护生命的初心。
如今,陈振华的事迹已成为当地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同事和学生纷纷表示,他平日在课堂上严谨认真,生活中谦和热心,此次英勇行为绝非偶然。
谈及对见义勇为的理解,陈振华认为:“见义勇为值得提倡,但更要讲究方法。普通人遇到险情,应优先确保自身安全,及时呼救、寻求专业帮助,而非盲目下水。”他特别提醒青少年,牢记“防溺水六不准”,远离危险水域,科学避险。
同年5月,陈振华被三亚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正式评定为“见义勇为人员”。面对荣誉,他谦逊地说:“这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他强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彰,而在于唤醒更多人对生命的敬畏与互助精神。
八载如一日
孝行无声润心田
2018年,陈振华的母亲突发脑梗,陷入植物人状态,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从此,他的人生开启了“两点一线”的超负荷运转,白天,他是课堂上严谨细致的物理老师;下班后,他立刻变身成母亲的“全职护理员”。
清晨,陈振华提前完成母亲的翻身、吸痰、鼻饲等护理,再匆匆赶往学校;放学后,他又马不停蹄奔回家中,继续照料,将食物粉碎后通过鼻饲管一点点注入母亲体内……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八年。
 
振华照料母亲。
“头发白了,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陈振华坦言,照料母亲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即便如此,他从未因家事耽误一节课。更令人动容的是,同为教师的妻子一同协助他,她也默默加入照料行列,夫妻二人用行动诠释着“孝道”的真谛。
“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很理解,工会也多次慰问。”陈振华说,因母亲做了气切手术,两至三小时得翻身、拍背、吸痰、供氧,饭点还给母亲鼻饲,他通常会在清晨提前处理好母亲的基础护理,再匆匆赶往学校,一放学,又马不停蹄奔回家中。
“百善孝为先。子欲孝而亲不待,母亲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去,人生只剩归途。”陈振华常对人说,孝顺不能等,父母养育之恩,当以一生相报。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份孝心已悄然传递给下一代。他曾试探年幼的儿子:“爸爸老了,送养老院好不好?”孩子却反问:“那你为什么不把奶奶送走?”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陈振华。“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
以“悟”导学
深耕教学二十七载
1974年8月,陈振华出生于陵水新村镇城坡村。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投身教育事业,扎根物理教学一线至今已27年。他始终秉持“感悟生活、感悟课堂”的教学理念,善于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悟”出科学道理,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与思维活力。
讲解摩擦力方向时,他会说:“光着屁股坐在斜坡上,有向下滑的趋势,摩擦力就向上;抓着东西往上爬,摩擦力若向下,你就掉下来了,所以它一定向上。”这种生动、接地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笑声中理解难点,激发兴趣。
2006年,他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中学物理教师说课评比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与名校同分获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教学能力的认可,更坚定了他深耕一线、服务家乡教育的信念。即便有机会调往名校或进入培训机构,他始终选择留下:“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学生在这里。”
 
陈振华代表学校参加海南省中学物理教师说课评比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奖。记者 林师堂 摄
陈振华的事迹,早已超越了“教师”的单一身份。他是浪尖上的勇者,是病榻前的孝子,更是讲台上的燃灯者。他用行动证明:伟大,往往蕴藏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
“陈老师很不错,老婆帮他很多,教学认真,同学们喜欢上他的课,学校都认可他。”同事张老师评价道。校长曾在全校师生面前表扬他:“陈振华老师,是行走的德育教材。”
从讲台到浪尖,从病榻到心尖。陈振华,让“孝”与“义”有了可感、可学、可传的模样,以一生践行一个“人”字,也以一生回答一个“师”字。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
编辑:王海滔
审核:陈红
监制:龙仕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