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退化到水清岸绿 陵水金聪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打造治理新样本

2025-11-03

近日,在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老长村的金聪河畔,植被缓冲带上的风车草在微风中摇曳,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一年前,这里还是黄土裸露、水浮莲泛滥的景象。”站在河岸上,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金德成指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景观十分感慨,金聪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自2024年11月26日开工以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8%。

据介绍,这条全长仅11.01公里的河流承载着周边区域重要的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多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金聪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岸线植被退化,岸带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风险高,植物多样性偏低,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着本土物种的生存。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陵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金聪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提上日程。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实施两大工程:河道生态修复工程8.50公里河道和42.20公顷沿河缓冲带保育。

“我们采用的是一体化生态修复技术方案,”金德成介绍,在河道生态修复方面,项目团队重点实施了生态驳岸改造,通过模拟自然河岸结构,增强岸线稳定性,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在沿河缓冲带保育方面,则开展了植被缓冲带构建、清障清杂、水葫芦清理与管治、陆生入侵植物清理、珍稀植物抚育等工作。这些技术能有效拦截面源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金聪河生态修复项目不仅在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方案,在微观层面也下足了功夫。针对不同区段的生态问题,项目团队采取了差异化的修复策略。

在河道生态修复方面,工人们正在构建具有孔隙结构的生态驳岸,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同时,通过重塑河道形态,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在缓冲带保育方面,项目团队选择乡土植物物种,如当地常见的风车草等,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缓冲带。“我们特别注重植物种类的搭配和空间配置,”金德成说,“既考虑生态功能,也兼顾景观效果。”

对于外来入侵物种,项目团队采取“机械打捞+圈养防治+资源化处置(利用)”工程和管理措施,对河道内水葫芦进行清理与管治,恢复水生生物生存空间,优化水生态空间,改善水生态环境。

水源涵养能力预计将提升15%,水土流失强度将降低2%,生态系统碳汇将增加5%……如今,这些数据标志着金聪河生态功能的实质性提升。“项目绩效超过了预期,”金德成指向眼前的缓冲带,“沿河缓冲带保育面积达42.77公顷,河道生态修复长度8.54公里,均超过了原计划目标。”

金聪河项目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前河边又脏又乱,大家都不愿意来,”当地村民王先生感慨道,“现在水清岸绿,成了我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更值得期待的是,项目还形成了日常管养、专业运维、应急处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修复成果能够保持。未来,该项目将继续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系统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为陵水“蓝网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典范。

来源:陵水水务

编辑:李木林

审核:邓丽莎

监制:殷礼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