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区,学技术、搞艺术、练本领 社区教育成居民“充电站”

2025-11-19

指尖翻飞间,多彩的非遗簪花在掌心绽放;升腾的烟火气下,弹牙的疍家鱼丸在沸水中翻滚;绣架前,精美的黎锦纹样在布面延展……

这并非艺术馆里的技艺展演,也不是专业作坊的生产场景,而是在“上课”;这里不学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学的是技术与艺术;这里没有围墙环绕的校园,课堂就开设在群众“家门口”。

近来,这样丰富、便捷、接地气的社区教育,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遍地开花”,给群众提供了便捷学习、成长的机会,为人生带来更多可能性。

开设“家门口”的公益课堂

10月25日,正值周六,在陵水县椰林镇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手拿报名材料的群众一波接一波而来,当日是该社区第九期公益班正式开班的第一天。

来自椰林镇的居民邓华琼给工作人员交完材料后,便带着6岁的女儿熟门熟路地走向五楼的舞蹈室。

“我女儿在这儿学了两年,之前也花钱上过外面的培训班。后来知道社区开了公益课,就一直坚持来。”邓华琼说,从家到社区骑电动车不到5分钟,非常方便。而且这里的教学效果一点也不比外面差,女儿原来腼腆怕生,现在学习了舞蹈变得自信开朗,还交到了好多朋友。

椰林镇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共有六层楼,其中有两层都是社区教育的主阵地。四楼设有黎锦技艺室、播音主持室、棋艺室、阅览室等;五楼则分布着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合唱室和制陶手工室等。教室内设备齐全,合唱室的阶梯座位与钢琴、舞蹈室的整墙镜面和专业地板,都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陵水县新村镇,当地巧妙地将便民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变成开展社区教育的课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日前,“疍家手作·渔乐生活”DIY非遗簪花活动在新村镇便民服务中心一间会议室里举办。

工作人员将会场内原本整齐排列的桌椅重新布局——桌椅围合成一个宽松的长方形,中间留出充足空间,让授课老师能够从容走动、全方位展示制作技巧;拼接而成的长桌则成为共享工作台,既方便摆放材料,更让围坐的居民能够随时交流心得、互相帮助。

新村镇文化站站长王洁向记者介绍,社区的授课地点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会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员人数灵活安排场地,让教学更贴近大家的生活。”

她表示,除了便民服务中心,当地还设有专门的疍歌传习所。在传习所里,村民们不仅能学习悠扬的疍家咸水歌,还能在中秋节等特定时节,跟随老师一起制作蕴含疍家饮食文化的传统月饼,使传习所成为一个活态的文化传承空间。

学习“全龄段友好”的多元课程

“椰林镇大社区共开设了20多个社区教育课程,从6岁的儿童,到60岁的老年人群,都能够报名学习。”椰林镇大社区党委书记陈洁介绍,社区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与作息特点。

周末的教室属于青少年——周六、周日开设的毛笔书法、国际象棋、陶艺手工、少儿绘画等课程,为青少年提供了发展兴趣、提升素养的“第二课堂”。而周中则成为成年人的“充电时间”——周一、周二、周四的成人爵士舞、彩色铅笔素描、合唱班等课程,让家长们在送孩子之余,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

“除了一些常规化的兴趣爱好办,我们还开设了黎锦技艺班和手工编织班,推动非遗进入社区。”陈洁说。

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沃土,让“非遗+”课程成为最亮眼的名片,是部分地区社区教育的特色之一。

在保亭,县就业服务中心和保亭县和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打造“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推动黎锦技艺走入乡村。

灵巧地穿针引线、固定材料,经过细致的手工,一幅精美的民族风耳环跃然于眼前……这是保亭县什玲镇、新政镇等地开设黎锦耳环制作课程的现场。

“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代言人、保亭县和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吴妃花告诉记者,她们深入的各乡村,为当地村民免费教授黎锦技艺。村民们在一经一纬间习得手艺,成为黎族文化活态传承的参与者。

同样的文化传承理念也体现在陵水新村镇的社区教育课程中。“现场太欢乐了!我是和朋友一起来的,亲手做簪花很有意思,不仅学到了手艺,业余生活也更丰富了。”新村镇的青年人才林秋菊在参加“疍家手作·渔乐生活”DIY非遗簪花活动时告诉记者。

“我们设计的课程注重疍家特色,像簪花、鱼丸制作、疍家帽装饰、渔网编织等,都是疍家百姓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王洁表示,这些活动让居民和青少年直观了解疍家文化,增强认同感,从而主动传承。同时,这也丰富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更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获得“能落地”的实用技能

“学习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来自椰林镇的宋女士首次带着8岁的儿子来上少儿合唱课程,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希望孩子能够在这里放松身心,交到好朋友。

椰林镇第三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陈婉琳由于热爱唱歌,已经坚持在社区上了8期课程。“我每一期课程都参加,现在唱歌水平也有了提高,在这里交到了很多其他学校的朋友,非常开心。”陈婉琳说。

少儿合班的授课老师薛宝银介绍,班级采取小班教学,班里约有20名学生,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关注。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设置很受孩子喜欢,不仅提升了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唱、小组唱、个人唱等多样化形式,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自信心。”薛宝银说,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也有可展示的舞台,在陵水县定期举办的展演活动中,学生们也能够参与其中,上台展现自我,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社区教育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它以文化浸润生活,以学习唤醒潜能,让居民在收获成长与自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属。同时它也能够传授技艺,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收益。

“一些居民通过社区教育长期学习黎锦技艺,能够独立完成从黎锦到各类手工艺品的制作,”吴妃花介绍,他们通过保亭有礼臻选商贸有限公司进行统一收购,价格根据工艺复杂程度,从十几元的饰品到上千元的精品皆有涵盖。

此外,学校还会主动发起订单,组织居民进行针对性生产,有效带动了居家灵活就业,让传统技艺真正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未来,我们还将深入更多乡村,通过社区教育传播黎锦技艺,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吴妃花说。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编辑:王海滔

审核:陈红

监制:殷礼嘉

相关推荐